大宦官鱼朝恩屡屡为难郭子仪,郭子仪总是忍让。时间一长,鱼朝恩反而不好意思了,一天宴请郭子仪,席间痛哭流涕,说再也不会与郭子仪为敌。 那场宴席设在章敬寺的偏殿,鱼朝恩特意让人在梁上悬了串明珠,烛火照得满室生辉。郭子仪刚进门就瞧见案上摆着清蒸鲈鱼,那是他年轻时在河东戍边最爱吃的菜。鱼朝恩穿着件石青色锦袍,见他进来竟亲自迎到阶下,手里的玉麈柄都捏出了汗。 酒过三巡,鱼朝恩突然把酒杯往案上一墩,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。"郭令公,"他声音哽咽着,露出半截脖子上的烫伤疤痕——那是安史之乱时被叛军火攻留下的,"前阵子我让人掘了您家祖坟,您怎么就不骂我一句?" 郭子仪正夹着块鹿肉的手顿了顿,慢悠悠放进嘴里嚼烂了才开口:"我带兵打仗这些年,斩了多少人的头,掘了多少人的墓?说不定是哪路冤魂找上来,借你的手泄泄愤罢了。" 旁边伺候的小宦官们都屏住了呼吸。谁不知道鱼朝恩上个月借着整修禁军营房的由头,把郭子仪父亲的坟茔刨得乱七八糟?当时满朝文武都等着看郭子仪提兵闯宫,连代宗皇帝都偷偷调了神策军防备。可这位老将军愣是只上表说"臣治军不严,遭此天谴",连句重话都没说。 鱼朝恩哭得更凶了,一把鼻涕一把泪抹在锦袍上:"我出身市井,小时候偷鸡摸狗被人打断过腿。后来进了宫,见谁都想咬一口才觉得踏实。上次在朝堂上,我故意曲解您的兵策,就是想看看您恼了是什么样子......" 郭子仪端起酒杯抿了口,目光落在窗外的老槐树上。那树还是他当年平定吐蕃时亲手栽的,如今枝繁叶茂得能盖住半个院子。"鱼监军,"他忽然笑了,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,"我儿子郭暧前几日还跟我抱怨,说您给禁军发的冬衣比边军厚实。我说这是好事啊,京里安稳了,我们在外面打仗才安心。" 这话让鱼朝恩猛地止住哭声。他想起上个月给神策军换冬衣时,确实偷偷多报了三成布料,本以为郭子仪会借着军饷的由头参他一本。可这位老将军不仅没追究,反倒在代宗面前夸他"体恤禁军,可为百官表率"。 宴席散时,鱼朝恩亲自扶郭子仪上马车。灯笼照见老将军靴底的破洞,那是上个月巡查边防时被马蹄铁划的,到现在还没补。鱼朝恩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下,突然跪在地上:"令公若不嫌弃,明日我让人把府里的锦缎都送来,给您做十双新靴。" 郭子仪在车帘里摆了摆手:"不必了。我这双鞋虽破,却陪我走过了回纥、吐蕃,踩平过多少战场。倒是你,"他顿了顿,声音里带着点暖意,"少穿些锦缎,多想想怎么让禁军将士们穿暖些。" 后来有回鱼朝恩路过郭子仪的军营,见士兵们在晒铠甲,每片甲叶都擦得锃亮。他随口问小卒:"你们将军平日里都做些什么?"那小兵直愣愣地说:"将军说自己老了,弯不下腰擦甲片,就天天给我们补袜子。"鱼朝恩摸着自己身上的貂裘,突然觉得后背发寒。 有人说郭子仪的忍让是世故,是怕了宦官专权。可看看那些年里,他手握重兵却从不结党,被削权时坦然交印,复职时立刻提兵,活成了中唐最稳的一根定海神针。反倒是鱼朝恩,后来权倾朝野时,总在夜里梦见郭子仪那双带破洞的靴子,临终前还念叨着"该给令公补鞋了"。 这世间最厉害的武器从来不是刀枪,是能容人的度量。鱼朝恩一辈子斗天斗地,却栽在郭子仪的"不斗"里。就像老槐树从不跟风较劲,风再大,它自扎根泥土,反倒长得愈发茁壮。